荐宝堂鑫恒盈配资
在古代,印和玺不分身份贵贱都是通用的,据说始于周。到秦朝才规定皇帝用的印叫玺,臣和民所用称为印。国玺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宝玺,用来表示国家的统治权。国玺与皇帝玉玺的区别,即国玺是国家的象征,代表着皇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,以及国家的统一和昌盛。而皇帝玉玺则侧重于皇帝个人的权力和日常行政,用于签署诏书、敕书等。镇国之玺有镇守,用武力维持安定之意,是国家的象征和运势。当一代王朝覆灭,造反者必先夺取先朝的国玺,因为一旦获得便意味着战争的胜利和新朝代的确立。说白了就是抢了人家的宝座,用遮眼法蒙蔽天下人,披上合法的外衣,以赢得天下人的拥戴和追随。笔者见到的镇国之玺共有三方:①“大汉镇国之玺”;②汉景帝刘启“镇国玉玺”(图附后);③元代成吉思汗铁木真“镇国之玺”(图附后),此文欣赏重点为大汉镇国之玺。国玺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,已经远远超越了单一的政治符号,它更象征着中国人民对于历史传统的永恒追求和敬重,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。
(图一汉代双层套印镇国之玺立面)
展开剩余76%汉代“镇国之玺”,方形,上下两节,四错层组合式,玺身高24.49㎝。从上至下由五部分纹饰及玺文组成:印玺顶部平整出沿,浮雕龙纹;第一层印玺墙四面圆形开窗内浮雕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灵纹;第二层印玺墙四面竖行从右至左阴刻篆书:“自古受命帝王,曷尝不封禅?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,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。虽受命而功不至,至梁父矣而德不洽,洽矣而日有不暇给,是以即事用希。传曰:三年不为礼,礼必废;三年不为乐,乐必坏。每世之隆,则封禅答焉,及衰而息。厥旷远者千有馀载,近者数百载,故其仪阙然堙灭,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。尚书曰,舜在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。遂类于上帝,禋于六宗,望山川,遍群神。辑五瑞,择吉月日,见四岳诸牧,还瑞。岁二月,东巡狩,至于岱宗。岱宗鑫恒盈配资,泰山也”。印玺墙四面文中插图长方形框内分别篆书阳刻铭文“建元”、“太平”、“昌盛”、“宜子孙”共九字,底面竖行篆书阳文“皇帝信玺”四字。
(图二顶部浮雕龙纹)、(图三“镇国之玺)
下层顶面内凹竖行篆书阳文“镇国之玺”四字,第三层印玺墙四面高浮雕螭龙纹;第四层印玺墙四面竖行从右至左阴刻篆体《孙子兵法》:“故经之以五事,校之以计而索其情: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将,五曰法。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,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,而不畏危。天者,阴阳、寒暑、时制也。地者,远近、险易、广狭、死生也。将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也。法者,曲制、官道、主用也。凡此五者,将莫不闻,知之者胜,不知者不胜。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,曰:主孰有道?将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令孰行?兵众孰强?士卒孰练?赏罚孰明?吾以此知胜负矣。将听吾计,用之必胜,留之;将不听吾计,用之必败,去之。计利以听,乃为之势,以佐其外。势者,因利而制权也。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近而示之远,远而示之近;利而诱之,乱而取之,实而备之,强而避之,怒而挠之,卑而骄之,佚而劳之,亲而离之。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胜”,文中插图长方形框内竖行篆书阳文“大汉皇帝之玺”六字。底面三分之一阳刻飞龙纹,三分之二竖行大篆阳文“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”八字。
(图左“皇帝信玺”)(图右“受命于天既寿永昌”)鑫恒盈配资
玺身刻文乃千古雄文,一是《史记·封禅书》,二是《孙子兵法》。封禅活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国家安定的祈求。而《孙子兵法》则寓意着对战争的高度重视和谨慎态度,象征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智慧和文化,有警示之意。此玉玺,玉质致密,器型规整,包浆浑厚,沁色自然,皮壳熟旧,线条硬朗,刻文严谨,字口深峻,龙纹气势磅礴,四灵纹栩栩如生。它们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造型,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记忆,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荣与衰落,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(量子年份检测西汉早期)
(图一、汉景帝刘启“镇国玉玺”)
(图二、元代成吉思汗铁木真“镇国之玺”)
原创作者:张万年
2025年8月5日鑫恒盈配资
发布于:河南省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